2007年5月26日星期六

畅游江河湖海要迈几道闸

怎样填补沿岸景观的“空白”,是发展水上旅游的课题之一,在长时间的旅途中,过多的“景观空白段”会让人感觉乏味

  作为国际大港的上海,少了畅通无阻的水上游,软实力指标将大打折扣,经济损失也是相当大的。

  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游艇展早已落幕。但4天展期,2.3万多人前往展会现场参观、体验、交流和选购,一批国际顶级的私人游艇花落各家,参观人数、成交金额创出新高,这样的记忆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游艇展上人头攒动的场景让人看到了上海水上游览的无限商机。

  然而,上海的水上旅游资源至今未能连成网络形成体系,江、河、湖、海似颗颗明珠散落各处。滨江临海,坐拥水城,市民何时才能真正畅游其间?

  尴尬的现状

  上海水资源很丰富。资料显示,上海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其中河道、湖泊面积532平方公里,水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00立方米。此外,上海的海岸线长约172公里,在长江入海处,又拥有崇明、长兴、横沙3个岛屿,其中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历来就有江南水乡美誉的上海,水上旅游资源非常充沛。

  作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是上海水系第一张“名片”。游客登船漫游黄浦江,可见外滩巍峨屹立的建筑群、高耸的人民英雄纪念塔、著名的外白渡桥,还有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开发中的浦东新区、陆家嘴高楼群等。沿江行去,还可以看到繁忙的上海港国际客运站、鳞次栉比的码头、吴淞古炮台遗址。

  目前,黄浦江上经营游览业务的船公司多达10家,总共30多艘游船。去年,浦江游览的总营业额超过6000万元,登船游江的游客突破300万人次。然而,仅仅在5年前,黄浦江年游客数量不过70万,还不到来沪游客总数的1%。5年时间,黄浦江旅游规模翻了两番,成为上海成长最快的旅游项目之一。

  有“东方日内瓦湖”之誉的淀山湖也是上海一颗水上明珠。位于青浦城西15公里的淀山湖,上接阳澄,西通太湖,湖水碧澄如镜,沿岸烟树迷朦。近年来,随着青少年野营基地、民族文化村、福克游艇俱乐部、日月岛度假村等项目的兴建,去淀山湖旅游已成为新时尚。

  黄浦江、淀山湖,再加上沿线有着丰富人文景观资源的苏州河以及杭州湾附近的优质沙滩和海景,上海已经具备江、河、湖、海的水景格局。专家表示,目前上海水上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每处水景都独立运作,各自为政,浦江游船既不能驶入苏州河,又不能直通东海。同样,淀山湖和杭州湾的游艇也只能在各自水域驰骋。支离的水景营运体系使得上海江河湖海无法串成一条完整的水上景观项链,大大削弱了申城水上游的魅力。

  何时“活”起来

  江河湖海无法畅游,不仅仅是旅游问题。

  专家表示,从完整意义上说,国际航运中心的硬件不仅包括国际航空港、大型货运集装箱码头、内河运输码头,还应包括专供国际邮轮停泊的码头和各类水上娱乐资源。与此同时,航运中心的软件不仅包括为物流和人流提供便捷通关的政务设施,还应该包括一系列必需的配套服务,尤其是为国际邮轮游客及其船员提供消费、旅游、休闲等一系列服务的能力。

  上海与重庆、大连、广州等沿江沿海城市之间,以往都有密集的客运班轮,现在都没了。这固然与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工具大发展有关,但水运并非是夕阳。近年来,邮轮经济发展迅猛,全球邮轮市场客源年平均增长率为7%。新加坡一年要接待1200艘国际邮轮,邮轮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上海的邮轮产业还刚刚起步,2004年不过20多艘豪华邮轮来访,去年也就50多艘,差距相当大。

  国际大港少了邮轮经济,少了畅通无阻的水上游,软实力指标将大打折扣,经济损失也是相当大的。以北外滩同时停泊2条能载客2800人的邮轮计算,如果一年52周都有邮轮来访,全年可泊100多航次。如此一来,每年抵返上海的客流量可在50万人次以上。以每名乘客在沪消费400元计算,带动的消费额相当可观。

  尽快接轨国际,更好地服务航运中心建设,打通水上旅游资源已经迫在眉睫。好在一份“上海水上旅游客运发展总体规划”已由市港口管理局出台。根据规划,市民在世博会期间有望搭乘舒适的游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出江入海”游。未来,上海将形成“三带、一区、一网、多点”的格局,即3个公共游船观光游览活动带、一个综合水上旅游活动区、一张游艇活动水路网、多个水上游艇活动点。另外,上海还将新建市内公共游船码头、跨省市游船码头、国际邮轮码头等30多个泊位,可接纳游艇7000多艘。远期,苏州河游览还可向上游延伸至安亭新镇或与淀山湖、朱家角、周庄等江南古镇连通,下游拓展至黄浦江,对接浦江游览。这样的话,整个上海的水上旅游都将“活”起来。

  绕不开的“闸”

  要真正串起“明珠”,专家表示还有四道“闸”必须一一迈过。

  首先是船只难题。目前开发比较成熟的浦江游览,用的多是可载二三百人的大船。但在淀山湖和苏州河上,这样的船就难有用武之地。从淀山湖经黄浦江到苏州河,一路的水位由浅到深再变浅,水深不同,所能行驶的船型自然也无法互通。淀山湖只能承载一些小型的驳船或是木船。出了淀山湖,不同水域的水深与承载情况也大不相同。到了苏州河后,涨潮、退潮时水位可相差2米至3米,所以对船的高度有很大限制。能顺利执行江、河、湖“一线游”任务的只能是小型船只,游客数量因此受到很大限制,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码头等基础设施的缺失也是一大障碍。目前,上海真正意义上的游艇码头可谓凤毛麟角,很多游船公司只能借租货运码头上下客。没有规范的码头布局,出江入海时旅客就没有歇脚点,也不能真正和岸上旅游资源互动,发展自然遭遇尴尬。

  怎样填补沿岸景观的“空白”也是发展水上旅游的课题之一。虽然淀山湖、黄浦江、苏州河一路不乏人文或自然景观,但连续性较差,景观与景观之间不时出现一长片光秃秃的空地或平房,在长时间的旅途中,过多这样的“景观空白段”不免让人感觉乏味。比如,驶出淀山湖一直到进入闵行区之前的水路,沿途是大片农田、农房以及新植的绿化带,开阔的视野与满眼的绿色一开始确实非常“养眼”,但时间长了就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如何在这些空白段添加协调的景观,或在行程中增加船内娱乐项目,是今后设计江河湖海游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开发水上旅游,如何防止水污染也是一大挑战。上海每一条大小河流都有自己的“职责”,某些流域可以作为景观娱乐区,有些可以作为工业用水区,有些更是影响到千家万户的“饮用水源区”,即除了作为饮水外不能进行工业开采或者旅游利用。未来,如何控制旅游观光带来的污染排放,把水上旅游给市民饮水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也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没有评论: